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是一座位于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教堂建筑,約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間。
整座教堂最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全部采用石材建造,其特點是高聳挺拔,輝煌壯麗,整個建筑莊嚴和諧。雨果把比喻它為“石頭的交響樂”。
泰姬陵
印度泰姬陵是莫臥兒皇帝沙·賈汗為紀念他心愛的妃子而建的巨大陵墓清真寺,由殿堂、鐘樓、尖塔、水池等構成,全部用純白色大理石建成,用玻璃、瑪瑙鑲嵌。
泰姬陵于1631年開始動工,歷時22年建成,每天動用2萬役工。除了匯集全印度最好的建筑師和工匠,還聘請了中東、伊斯蘭地區的建筑師和工匠,更是耗竭了國庫。毫無疑問,泰姬陵是世界上完美藝術的典范。
巴黎凱旋門
巴黎凱旋門是拿破侖為紀念1805年打敗俄奧聯軍于次年下令修建“一道偉大的雕塑”,迎接日后凱旋的法軍將士。
斷斷續續經過了30年,才舉行落成典禮,是現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圓拱門。巴黎凱旋門是帝國風格的代表建筑,全部由石材建成,尺度巨大,外形單純,追求形象的雄偉、冷靜和威嚴。
整座建筑除了檐部、墻身和墻基以外,不做任何大的分劃,不用柱子,連扶壁柱也被免去,更沒有線腳。
白金漢宮
英國白金漢宮是英國君主位于倫敦的主要寢宮及辦公處。1703年至1705年,白金漢和諾曼比公爵約翰·謝菲爾德在此興建了一處大型鎮廳建筑“白金漢宮”,構成了今天的主體建筑,1761年,喬治三世將它作為一處私人寢宮,此后宮殿的擴建工程持續超過了75年。
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后,白金漢宮成為英王正式宮寢。二戰期間遭到德軍轟炸,1931年用石料裝飾了外墻。
2017年開始接受修繕,以確保其能抵御火災和水災,這項為期10年的修繕計劃預計耗資3.69億英鎊,修繕順利完成后可保持狀態50年。
圣彼得大教堂
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建于1506年至1626年,米開朗基羅參與了建設。作為最杰出的文藝復興建筑和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占地2.3萬平方米,可容納超過6萬人,教堂中央是直徑42米的穹窿,頂高約138米。
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6-333年在圣伯多祿墓地上修建的,稱老圣伯多祿大教堂。1503年猶利二世決定重建圣伯多祿大教堂,之后就是長達120年的重建。
教堂內部裝飾華麗到令人惶恐不安,進入之后會不知從何看起,令人窒息。教堂的建筑風格主要特征是羅馬式的圓頂穹窿和希臘式的石柱式及平的過梁相結合,內部金碧輝煌,光線幽暗,神秘莫測,用大理石砌筑而成,里面的所有畫像都是用不同顏色大理石拼接成圖,工程十分浩大。
比薩斜塔
比薩斜塔建造于1173年8月,是意大利比薩城大教堂的獨立式鐘樓。和它一起的大教堂、洗禮堂和墓園的外墻面均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對獨立但又形成統一的羅馬式建筑風格。
建造塔身的每一塊石磚都是一塊石雕佳品,石磚與石磚間的粘合極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傾斜引起的斷裂,成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個因素。
1231年,第一次有記載鐘樓使用了大理石。鐘樓的墻面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砌成深淺兩種白色帶,半露方柱的拱門、拱廊中的雕刻大門、長菱形的花格平頂、拱廊上方的墻面對陽光的照射形成光亮面和遮蔭面的強烈反差,給人以鐘樓內的圓柱相當沉重的假象。
米蘭大教堂
米蘭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第二大的教堂。于公元1386年開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頂,1774年中央塔上的鍍金圣母瑪麗亞雕像就位,1965年最終完工,歷時五個世紀。
拿破侖曾于1805年在米蘭大教堂舉行加冕儀式。大廳寬達59米,長130米,中間拱頂最高45米。整座教堂共有大理石雕像6000多座。
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建筑師先后參與了主教堂設計,匯集了多種民族的建筑藝術風格。
米蘭大教堂整個外觀極盡華美,主教堂用白色大理石砌成,是歐洲最大的大理石建筑,有“大理石山”之稱,馬克吐溫稱之為“大理石的詩”。教堂內部也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
帕特農神廟
希臘帕特農神廟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它從公元前447年開始興建,9年后大廟封頂,又用6年時間完成各項雕刻。
但1687年威尼斯人與土耳其人作戰時,神廟遭到破壞,現僅留有一座石柱林立的外殼。帕特農神廟的設計代表了全希臘建筑藝術的最高水平。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作了許多創新,事無巨細皆精益求精,由此成為古代建筑最偉大的典范之作。
46根高達34英尺的大理石柱撐起了神廟。古雅典人從11英里外的采石場發掘出大理石,打磨成石柱,然后用大型馬車將總共重達10萬噸的大理石柱運到雅典衛城中央,并將石柱拉上衛城山丘的頂峰。
數千名工匠用鑿子在神殿的基座、地板、石柱以及大部分外墻上刻出精確的線條,神廟的部分雕刻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浮雕,細節之精美令人驚嘆。